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_小封.jpg

(一)本書介紹

書名:《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》

作者:東山彰良

出版社:尖端出版社

 

(二)試讀心得

★內容介紹

一九八四年。那一年,我十三歲。

在暑假即將結束的兩天前。

我們的人生從此完全變了調。

 

二〇一五年,連續殺人魔「布袋狼」在美國遭到逮捕。「我」注視著底特律荒廢的街道,回想起在台灣度過的少年時代。三十年前,我就認識了「布袋狼」。

 

一九八四年夏天。小雲剛失去哥哥,和牛肉麵店的阿剛和他的弟弟達達,還有整天打架,卻很有正義感的阿杰建立了深厚的友情。四名少年決定執行一項計畫……

 

布袋狼到底是誰?

 

★本書的背景及寫作手法倒敘的美好老台北VS.現代的暗黑底特律

  本書分成了兩個時空,一個是在2015年的底特律,一個是在1984年的老台北。作者用身處在不同時空的「我」的自述,層層堆疊,構築起故事的全貌,看到後來,其實也讓我大吃一驚,發現自己完全想錯了,這就是作者厲害的地方了XDXD。我特別喜歡故事中講到的老台北風貌,華西街、布袋戲、小南門的牛肉麵、黑白電視...等等,這些都是充滿記憶感的事物,也讓我特別的懷念。作者東山彰良先生出生於台灣,也在台灣就讀過南門小學,難怪對於小南門這一帶勾勒起來特別的有味道了。

★本書值得探討的社會議題---家庭暴力的影響

  看完這本書後,我感受到原生家庭深深影響孩子成人後的人格。尤其,感覺不到精神上的溫暖這一點,影響是最劇烈的。本書中的三個少年ABC,各自承載著來自不同型態的家庭暴力,少年A承受著肉體上的侵襲,導致他的性格丕變,必須張牙舞爪的用武力來捍衛自己,然而,我覺得在師大夜市與大學生的相遇,A看到了裸照與可愛玩偶竟然一起並列著,他當時應該是心裡想著:自己暗處的那一面,在某一天應該也可以像可愛玩偶一樣被接受的吧!這一刻,我覺得A長久以來受傷的心,有被拯救了;少年B13歲那年,因為家庭的變故,被迫與父母分隔兩地,在B因為失去手足而與父母同樣難過的時候,父母躲進了自己的蝸牛殼裡,只注視著自己的悲傷,沒有盡到自己的義務,與B一同治癒內心的創傷,卻反而遠走高飛去了異地,獨留B在家鄉寄人籬下、孤獨寂寞地生活,任由B內心的黑暗擴大,而父母回來後,父親依舊讓B感受不到精神上的溫暖,而母親的精神疾病也影響了B,這種精神上的暴力讓B的身心隱藏著許多不安的因素,最終導致B走向了連環殺人魔的地步;少年C的原生家庭因為有錢繼父的介入,讓C的原生家庭破碎,C最終也必須臣服於繼父的金錢之下,靠繼父庇蔭完成學業,某種程度來說,C屬於被經濟掠奪的家庭暴力型態,導致C在往後的人生歲月中,充滿了要擴大事業版圖、賺大錢的想法,也許在C心中,只有賺許多錢,才有辦法鞏固自己現在的家庭吧!身體、精神、經濟的家庭暴力行為,雖然不同態樣,然而都深深在這三位少年的人生中烙下了印記,在往後的人生歲月中,記憶偶爾會跑出來攀爬在他們的身上,也影響了他們往後的人格。在這三種不同的態樣中,我覺得相對於肉體的痛苦,心靈上的創傷往往是更致命的。這也是為什麼最終是少年B變成了連環殺人魔的原因。

★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情節:

  我最喜歡的一段,是在故事的最後,少年B與少年A共同回想起ABC最初相識的那一天,是在小學三年級的第一天。當時的少年A是人人稱讚的好學生(而不是大家眼中頭痛的小混混),少年B的手足尚未過世,父母也都陪伴在自己身邊,是個不錯的家庭;而少年C的父母也都和樂的一起生活著,並未離婚,三個人沒有犯下那個不可逆轉的錯誤,仍然是單單純純的三個小孩。我一直在想,如果他們就這樣子快快樂樂的過下去該有多好?但如果是這樣,或許BAC的生命就會像兩條的平行線,不會有交集了吧....。

★我與書中角色不同的想法...

  成年後的A去探望關在牢獄中的B之時,曾向B提到他對於B為什麼會殺了七名少年的猜想?A認為B是想奪回以前被人搶走的1415歲的少年時光。我看到這裡的時候,一直無法理解,為什麼殺人可以奪回以前被人搶走的東西呢?在我心中,毋寧解釋為,成年後的B之所以會殺人,是因為他認為自己在墜樓那天早已死了,自己的青少年時期過得如此慘澹,為什麼別人可以安安穩穩的活過1415歲呢?或許B通過傷害及殺人,能夠抒發內心對此的不滿,而獲得平靜。這是我和書中的角色A看法不太一樣的地方。

★說在最後:

讀完《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》這本書後,我發現作者利用了相當多的元素,同性戀、時空交錯、老台北、國共鬥爭、台灣民俗、家庭暴力..等等,來傳達他深刻的想法,也寫得相當流暢,而且結局也出乎我的意料,真相讓我猜想不到。這本書值得探討的地方尚很多,值得推薦給大家!!

 

感謝尖端出版社提供試讀機會


arrow
arrow

    小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